魏延守卫汉中十年都没有被攻破,为什么换上姜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住?
魏延在汉中守了十年,就是不让魏军再进一步,可以说是蜀汉北疆的铁闸门。但是到了姜维手里,汉中一个月就被攻破了,这差距到底有多大呢?这个问题不能只看两个人谁更厉害就能解释,得从军事策略、个人能力,还有蜀汉当时的内外环境等方面一块儿分析。
魏延出身普通,年轻时在荆州只是一个小小的武官。后来加入刘备的队伍,才有了发展的机会。在214年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,魏延在战场上英勇作战,立下了不少功劳,刘备觉得他既勇猛又可靠,直接把他提拔为牙门将军。到了219年,刘备拿下汉中,挑选守将时,大家都认为张飞资历深厚、名气大,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,但刘备却选了魏延做汉中太守。这个决定让不少人感到惊讶,但魏延的表现证明了刘备的眼光是正确的。
魏延镇守汉中长达十年,全凭真功夫。他不仅作战勇猛,指挥也有一套,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防守。汉中这个地方,北面是魏国,南面连接成都,地形复杂。如果防守得好,汉中就是蜀汉的安全屏障,反之则是大隐患。魏延采取了“错守诸围”的策略,简单来说,就是在关键地点如阳平关、武都等地部署重兵,修建防御工事,将防线巩固得非常牢固。每次魏军来袭,魏延都会亲自上阵,带领士兵硬碰硬。有一次,魏军企图从阳平关突袭,魏延立即命令士兵用石头和箭矢反击,魏军被打得落荒而逃,溃退了几十里。从219年到234年诸葛亮去世,这十年间,汉中没有丢失过一寸土地。
魏延这个人性格直率,容易得罪人。他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,想要带领精锐部队从一条小路突袭长安,直接攻击魏国的核心。虽然这个计划听起来很有创意,但风险极高,诸葛亮没有同意,这使得两人的关系变得紧张。234年诸葛亮去世后,魏延与长史杨仪产生了矛盾,杨仪趁机诬告魏延叛变,最终魏延被马岱追杀,死在了汉中的郊外。这样的结局十分悲惨,也反映了蜀汉内部的复杂斗争。
姜维和魏延不同,他出身名门,家里在当地有些名气。年轻时,他在魏国担任中郎,负责天水郡的军事事务。到了228年,诸葛亮北伐时,姜维所在的郡守怀疑他与蜀汉有联系,于是弃他而去。无奈之下,姜维只好投靠了蜀汉。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的才能,先让他做文职工作,后来逐渐提拔他,让他成为大将。姜维聪明机智,文武双全,尤其擅长奇袭战术。诸葛亮去世后,姜维接手北伐重任,带领蜀军进行了十一次战役,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,但也击败过魏将郭淮,收服过羌族,名气很大。
258年,姜维开始负责汉中的防御工作。他和魏延的稳重不同,更喜欢尝试新方法,提出了“敛兵聚谷”的策略,把军队撤到汉中腹地的几个大城市里,打算等魏军进来后再关门打狗。这个想法虽然新颖,但需要手下的士兵听从指挥,后方也要足够稳固。然而到了263年,魏军大规模进攻,这个计划彻底失败了。姜维坚守了一个月不到,汉中就被占领了,蜀汉也因此走向了灭亡。后来姜维还想借助魏将钟会的力量复国,但没有成功,最终在59岁时被杀害。
魏延防守汉中的办法,其实就是“守住了才叫真功夫”。汉中这个地方,四周都是山,道路狭窄,地形险峻。魏延利用这一点,在阳平关、武都这些关键通道部署重兵,修建防御设施,摆出一副“你来我就堵住你”的姿态。他还亲自带兵巡逻,与士兵同甘共苦,大家都很佩服他。魏军也曾尝试强行进攻,比如曹真曾从斜谷道进攻,但魏延早有防备,用滚木和石块把魏军打得晕头转向。到了244年,曹爽带领十万大军前来,由王平接手防守,依然按照魏延的老办法,魏军依旧占不到便宜。这个策略虽然简单,但却十分有效,让汉中成了魏军的梦魇。
姜维接手蜀汉时,国家已经十分危急,他决定不按常理出牌,而是采取“敛兵聚谷”的策略,把军队集中到汉城和乐城这样的大城中,意图诱敌深入,然后内外夹击消灭魏军。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妙,如果成功了,肯定能狠狠教训魏军一番。但是,这个计划有三个关键条件:城池要守得住,手下将领要可靠,成都方面要及时支援。然而,263年钟会带领十几万大军来袭,这三个条件一个都没能满足。
阳安关是汉中的重要门户,姜维让蒋舒和傅佥驻守。结果蒋舒竟然叛变,直接开门放敌军进来,傅佥奋力抵抗,但最终还是没能守住。姜维在外游走,想救援却无能为力。他撤退到汉城和乐城,等待援军,但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话,根本没派兵来支援。姜维焦急万分却也毫无办法,不到一个月,汉中就被敌人占领了。这种策略风险极高,再加上蜀汉内部混乱,根本无法应对。
魏延镇守汉中那会儿,蜀汉正处于鼎盛时期。刘备刚刚攻占了益州,诸葛亮负责治理国家,政治清明,粮食充足,士兵士气高昂。诸葛亮选拔人才只看能力不看背景,虽然魏延性格暴躁,但他打仗确实有一套,所以诸葛亮放心让他守卫汉中。有诸葛亮做后盾,魏延可以专心致志地打仗,不用分心其他事务。即使魏延与诸葛亮意见不合,诸葛亮也能控制住他,防止他做出冲动的决定。这样的环境让魏延的防御策略得以充分发挥,汉中因此变得非常稳固。
姜维接手时,蜀汉已经差不多完了。刘禅当皇帝,没什么主意,朝政被宦官黄皓控制着,忠臣都被排挤了,贪官到处都是。姜维虽然是个将军,但权力很小,调兵遣将都要看黄皓的脸色。263年,魏军来了,姜维求援军,但刘禅被黄皓骗了,信了巫师的话,以为魏军不会真的打进来,根本没理他。结果姜维在前线拼命,后面一点支持都没有。
到了蜀汉晚期,人才逐渐减少,姜维手下的将领不像魏延那时候那样团结。阳安关的迅速丢失,蒋舒的背叛就是很好的例子。魏延在的时候,大家都齐心协力,而到了姜维的时候,谁也不能完全信赖。他采取的“集中兵力和粮食”的冒险策略,在这样的环境下,根本无法成功。
魏延能坚守汉中十年,主要靠三点。首先,他的策略稳健,牢牢守住关键要塞,不让魏军有任何可乘之机,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。其次,蜀汉当时的国力雄厚,后勤保障充足,诸葛亮治理有方,这让魏延没有后顾之忧。最后,他自己既英勇善战,又擅长指挥,手下的士兵都很信任他,执行力非常强。这三点结合起来,汉中想丢都难。
姜维一个月内失去汉中,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原因。首先,他的战术过于冒险,让魏军进入后再进行战斗,这种高风险的做法,蜀汉薄弱的国力根本无法承受。其次,蜀汉后期的政治环境混乱,刘禅统治无方,黄皓的错误决策导致援军迟迟不到,姜维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。最后,手下将领的不给力也是重要原因,蒋舒的背叛直接导致防线崩溃,即使姜维再有能力也难以挽回败局。
魏延守汉中十年之久,而姜维一个月就丢了,这并不意味着姜维比魏延差。魏延在诸葛亮的领导下,依靠蜀汉的雄厚基础,采取稳健的策略,守住汉中是理所当然的。姜维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,国力衰弱,内部纷争不断,手下也不齐心,再聪明也难以扭转局面。两人的成败实际上反映了蜀汉由盛转衰的过程。魏延遇到了好时机,而姜维则遭遇了不利的环境。历史告诉我们,个人再有能力,也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。这让人感慨万千,成功与失败有时候并非个人能够决定的。
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