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可以!我会保持原文意思不变,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使文章更丰富,同时字数变化不大。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:
---
上世纪中叶,来自河南的一位正部级国家干部、新华社的资深老社长穆青先生,在宁陵县采访了一位名叫潘从正的普通农民。正是这次采访,使两人结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。
穆青与“老坚决”潘从正之间的故事,不仅体现了河南人深厚的情义和风骨,更是河南人民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。正如“勿忘人民”和“缀网劳蛛”这两个词汇所蕴含的深意,彰显出河南文人与普通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底蕴。
展开剩余92%撰文 | 何思涵
---
01/
部级高官与林业模范的
“一见钟情”
三月的豫东大地,春意盎然。柳枝泛绿,梨树吐芽,杏花灿烂盛开,桃花含苞欲放,千树万树生机勃勃,整个天地仿佛披上了鲜活的绿装。
在宁陵县万庄村,这个被杨树林和白蜡树簇拥,梧桐树交织成荫的小村庄里,一座巍峨的雕像矗立于银杏与松柏的环绕之中。
雕像中的两位老人,一位是深植宁陵大地的普通共产党员、植树劳模潘从正,另一位则是与他结下深厚友谊的人民记者,曾四次踏访宁陵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。
宁陵县境内,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泡桐树,尽管泡桐在豫东平原并不罕见,但这棵树却非同寻常——它是穆青和潘从正亲手种下的,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,如今树干粗壮,几人合抱。
官方称它为“友谊树”,而村民们则亲切地称它为“潘桐”,类似于焦裕禄种下的“焦桐”,这棵树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谊与时代印记。
满眼春色,仿佛时光倒流。1965年,我国成功实施首例人造心脏瓣膜手术,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,首次合成牛胰岛素问世,国民经济调整全面完成,社会各界都在大步向前。
当年,毛主席和党中央赋予新华社重要任务,要在全国寻找一至两个先进典型,供全国党员干部学习。
1965年10月,人民日报记者常功拜访好友穆青。穆青提到这项任务,正在宁陵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常功建议:“你去宁陵吧,那里有个‘老坚决’。”
“老坚决”潘从正,剿匪反霸毫不含糊,一根绳子就捆住16个土匪;他在土地改革时坚决果断,拒绝做公务员和乡镇长,选择回乡防风固沙;植树造林更是身先士卒,勇挑重担。
他的事迹早在1964年《河南日报》就有报道,村民们亲切地给他取了“老坚决”的绰号。
12月16日,一辆212吉普车从郑州启程,途经开封地区通许县、商丘地区睢县,飞速驶向宁陵县。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与“老坚决”潘从正的传奇故事由此揭开序幕。
如今,万庄村的“老坚决”纪念馆绿树成荫,可五十年前这里却是寸草不生的荒芜风沙之地——“万碧风口”。
历史上,这里最著名的是“黄风”肆虐——狂风裹挟着漫天黄沙,导致旱涝灾害,庄稼颗粒无收。
每当村西北方向黄沙翻滚,村民们便知“黄风”来了。风沙一来,能见度降至零,连茅草房屋的屋顶都被掀翻。
潘从正,这个万庄村的农民,不同寻常。建国初期,因文化水平有限,他被推选为乡里的民政员,算是国家干部。
然而,看见家乡满地黄沙寸草不生,他毅然辞职,决心回乡种树。他挖了一个地窨,和妻子一年四季都住在里面,坚守了半个多世纪。
五十余年间,潘从正不断钻研防风固沙的方法,努力让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,长出庄稼,结出硕果。
凭借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,他赢得了“老坚决”的美誉。
穆青初次来到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时,难以置信这片大平原竟然存在如此广阔的荒漠,风沙飞扬,宛如戈壁荒原。
而如今,正是在这片荒漠之上,潘从正栽种的防护林奇迹般地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。
穆青在苗圃的简陋窝棚里找到了瘦小的潘从正,老人愣住了,没想到北京来的记者会千里迢迢来到这人迹罕至的地方。
两人推心置腹地交谈,穆青踏着满是沙子的土地,参观了潘从正筑起的林网、他们赖以为生的地窨子,以及堆满各类树苗的库房。
1950年代,潘从正辞去石桥乡民政员的职位,回到家乡倾力植树造林。
为了培育树苗,他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奔走于周边村庄,收集楝豆、柏壳、榆荚、椿排、槐籽等种子,精心培育树苗。树苗由零散一簇,逐渐成长为茂密林带。
午间,穆青与潘从正一同在地窨子里喝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汤。
告别宁陵后,穆青继续乘车前往开封地区兰考县,带来了另一个新闻线索: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人民与内涝、风沙、盐碱“三害”奋战,累死岗位。
当晚抵达兰考,次日便开始采访焦裕禄的事迹。
1966年2月7日,穆青、冯健、周原合写的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刊登于《人民日报》。
正当穆青准备撰写潘从正的报道时,文化大革命爆发。穆青采访潘从正的笔记被没收,报道未能如期完成。潘从正种植的树木也遭到毁坏。
动荡年代搁浅了穆青的报道计划,也让他对这位植树老人的思念更加深切。
距离穆青第二次踏上宁陵,已经过去十四年。
十四年间,那一棵棵树绿了又黄,黄了又绿,潘从正栽的树苗被毁后又重新栽种。
穆青对潘从正的牵挂如缠绕树干的藤蔓,越长越长,既是未完成报道的愧疚,也是对老者能否坚强屹立的关切。
---
02/
蓦然回首三十载,
他们依旧年轻如初
1979年春,豫东大地的泡桐花枝头沉甸甸,万庄苗圃的梨花也簇拥绽放。
尽管岁月使潘从正的背微微弯曲,但这位植树一生的老人依然不改初心,继续与风沙作斗争。
“故人江海别,几度隔山川”,穆青听闻潘从正仍健在,仍坚守植树造林,内心的牵挂难以抑制。
十四年后,初春四月,穆青再次踏入宁陵。他轻推用树枝编成的篱笆门,看到潘从正正弯腰整理树苗。
穆青高声呼唤:“‘老坚决’,您还认得我吗?”
潘从正拄起拐杖,缓缓站起,眯眼望着满脸笑容的穆青,惊讶中带着喜悦。
良久,他颤抖着握住穆青的手,激动地说:“您是北京来的老穆?您怎么来了?这么多年没人来看我,您是第一个。真没想到,十四年了,您还会来看我!”
穆青回答:“在北京,我每天都想着见您,今天终于来了。”
两人泪眼婆娑,久久无言,心中的情感在沉默中流淌。
这次重逢,穆青婉拒了县里为他安排的舒适住处,与潘从正同住在土坯房,睡硬板床,吃杂面馍咸菜,三天同吃同住。
穆青怀着炽热的情感和浓厚的笔墨,完成了十四年前未竟的采访续篇,以《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》为题,在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刊出,赞颂潘从正几十年如一日与风沙盐碱抗争,生命不息,植树不止的精神,以及他作为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。
“书来报故人,我欲因之壮心魄。”
此后十年,穆青与潘从正保持书信往来。
他在信中关切问候:“万里风口小了吗?防护林成效如何?身体可好?”
在一次次来信里,穆青被潘从正坚守植树信念的顽强打动,不断鼓励他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,打造林荫世家。
潘从正也从穆青的信中感受到无尽力量,种树的干劲愈发充沛。
1982年、1986年,穆青百忙之中两度回访万庄。第三次来访时,他无意说了句:“樱桃好吃,但树难栽。”
穆青走后,潘从正便育起樱桃苗,托人送往北京。
第四次来宁陵,穆青与潘从正在苗圃里共同种下象征友谊的梧桐树。
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,之后时光流转,山水遥远,但他们始终深藏彼此心间。
两位老人相继离世,而那棵刻有他们二十年情谊的梧桐树依旧常青,成长为参天大树。
他们的情感故事令人感怀敬佩。
“老坚决”先于穆青离开,穆青亲笔为他撰写碑文,赠以“勿忘人民”四字。
潘从正创立的立体防风固沙法,不仅造福宁陵,更惠及全国,甚至被十几个沙漠国家推广使用。
国家林业部长曾称赞他对中国林业发展的巨大贡献。穆青也说:“他是中国一代农民的典范,河南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老农,就是这种缀网劳蛛精神的传承者……”
---
03/
这盛况盛景,
正如你们所愿
今天,距离穆青首次踏上宁陵,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。
如今的万庄,绿树成荫,梨花如雪,农民过上了生态富裕的生活,乡村焕然一新。
昔日风沙盐碱肆虐、寸草不生的万碧风口,今朝已是蓝天白云、层林叠翠,22万亩金顶酥梨、26万亩富硒花生、20万亩白蜡条杆在百里森林长廊的庇护下繁茂生长。
万亩梨园已成为宁陵的名片,而这一切源自两位老人当年的对话。
“老坚决”参加全国林业劳模会议时特地拜访穆青。
穆青笑着说:“老潘,栽树的同时,你也得栽‘票子’。”
潘从正疑惑:“咋栽票子?”
穆青指着苗圃里的梨树苗说:“不是有很多吗?金顶谢花酥梨有两千多年历史,发展酥梨就是栽‘票子’啊。”
潘从正恍然大悟,自此大力培育金顶谢花酥梨苗,且将苗木捐给村民栽种。
他还建议县里大规模种植金顶谢花酥梨,从几千亩扩展到如今22万亩。
梨花盛开时节,宁陵举办的梨花节规模日益壮大,今年参与人数初步突破三百万。
万庄林场,隔着时光河流遥望,穆青与潘从正两位老人友谊的树荫与梨花,历经岁月洗礼,开出满园繁华。
一位老人深扎沃土,将沧桑镌刻入树木年轮,用白发编织大地锦绣;另一位则笔耕不辍,让沾着露珠的泥土映射时代光芒,用“勿忘人民”的情怀书写最普通却最可敬的人民。
四十年前,他们用不同方式诠释了“种树等于种票子”的绿色发展理念,彰显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真谛。
如今,宁陵县委县政府延续“老坚决”精神,持续推进酥梨产业发展。
酥梨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,年产量达6.5亿公斤,酥梨深加工企业不断
发布于:天津市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