甄嬛成为太后后,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去看望皇后宜修,告诉她新皇帝依旧仁慈,允许她继续做皇后;先帝与纯元皇后合葬,而她的名字将从史书中抹去。宜修,这位坚守了许久的女人,终于在心理崩溃中因心悸而亡。
小允子传来消息时,特别强调宜修的眼睛瞪得大大,死时不甘心、不瞑目。甄嬛听后若有所思,恍然大悟:宜修最大的敌人,其实不是纯元,也不是华妃,更不是她自己。可惜,宜修直到死也没看清这一点,眼睛的瞪大正是最明显的证据。
回到最初,宜修作为庶女嫁给当时还是王爷的皇上,迅速怀孕,还得到了许诺:若胎儿是男孩,她便会成为福晋。正当她沉浸在幸福的期盼中时,纯元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。皇上对纯元一见钟情,背弃了承诺,将福晋之位赐给了纯元。忿忿不平的宜修误以为纯元抢走了皇上的爱,于是害死了纯元。
但纯元死后,皇上的感情并未转向宜修。其实,皇上当初对她的“爱”带着明显的家族政治色彩,多少是因为她出身乌拉那拉氏。那个时候,皇上还只是个不被宠爱的皇子,否则他不会娶个庶女敷衍,而是直接迎娶嫡女纯元。后来纯元入府照顾宜修,也并非偶然,而是乌拉那拉氏看中了皇上的潜力,想为他“追加投资”。因此,皇上对纯元的爱,更多是看中了她背后的家族势力。
展开剩余72%宜修始终没有意识到,纯元不过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,与自己同为棋子。即使纯元知道宜修害她,临终也没追究,反而用最后的气力帮她保住地位。可惜的是,宜修非但不领情,反而怀恨终身。
纯元去世后,宜修顺利被立为福晋,皇帝登基后,她成为皇后。然而皇帝对华妃宠爱有加,只是“初一、十五”才去她房中。皇后对此极为不满,认为皇帝不爱她。事实上,皇帝对华妃也并非真爱,他更需要的是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去战场立功。
宜修已得至高无上的地位,按理应好好当皇后、安稳生活,不必再为宠爱争斗。即便她不与华妃明争暗斗,华妃也无法越过她的底线,因为有年羹尧这层靠山。皇帝多疑,而军功带来的不仅是荣耀,更是隐患,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”
可惜,宜修无法洞察这层关系,因一时皇帝的爱与不爱而迷失了方向。华妃垮台后,她最大的敌人变成了甄嬛。两人围绕着皇帝的宠爱斗智斗勇:纯元旧衣事件、滴血验亲、胧月指认,名场面频出,争斗不断。
最终,宜修败给的不是甄嬛,而是自己。她真正的敌人并非纯元、华妃或甄嬛,而是那无法跨越的情关。片头曲最后一句唱得真好:“古今痴男女,谁能过情过情关。”能跨过情关者凤毛麟角,但一旦过了,才能笑到最后。
宜修是典型反面教材,她过于执着皇帝爱不爱自己。如果她换个思路,停止计较爱恨,而是与皇帝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这辈子恐怕会顺利许多,甚至折磨她半生的偏头疼也许都能消失。
当然,剧中也有正面典范——那些成功跨过情关、笑到最后的人,如甄嬛、敬妃、欣常在。甄嬛是因被菀莞类卿伤害后觉醒,经历果郡王之死,彻底过了情关。欣常在经历小产和华妃的陷害,终于也跨越了情关。敬妃的情关未详,但她对华妃的仇恨,定是促使她觉醒的关键。
所以,情关难免带来痛苦,面对痛苦时,我们不能逃避,要学会感悟,这样才有机会渡过。皇后一次次陷入困境,正因她遇挫就推责于人、抱怨不公。拒绝接受现实,只会令痛苦加剧,真相更加模糊。
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人,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执念。那些具体的人和事,反而是帮我们渡过劫难的导师,是上天为我们量身安排的功课——修复或觉醒。
宜修这辈子最大的劫难是情劫,只可惜她总在躲避,否则也不会死时眼睛瞪得那么大。
所以,当你觉得生活艰难委屈时,不妨跳出来看看:这是否是一场渡劫?是修复,还是觉醒?
大家好,我是@琪琪妈的成长经,关注我,锁定精彩,不迷路!
发布于:山东省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